古代女子及笄的年龄是多少岁,古代女子及笄一般是说多少岁是古代女子及笄的年龄是十五周岁的。
关于古代女子及笄的年龄是多少岁,古代女子及笄一般是说多少岁以及古代女子及笄的年龄是多少岁,古代女子及笄的年龄是多少岁左右,古代女子及笄一般是说多少岁,古代女子及笄是周岁还是虚岁,古代女子及笄是多少岁等问题,小编将为你整理以下知识:
古代女子及笄的年龄是多少岁,古代女子及笄一般是说多少岁
古代女子及笄的年龄是十五周岁。
及笄之年出自《礼记·内则》。
指女子满了15岁。
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结婚的年龄。
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,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,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。
古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“及笄”,也称“笄年”。
笄是簪子,及笄,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。
女子到了十五岁,便是婚嫁的最适宜的时间,也就是及笄之年,在及笄之年的时候,就是适宜婚嫁时。
扩展资料:
古代其他年岁别称:
1、襁褓:不满周岁。
2、孩提:两至三岁。
3、 始龀、韶年:男孩八岁。
4、总角:幼年泛称。
5、 垂髻之年:指儿童。
6、黄口:十岁以下。
7、幼学:十岁。
8、舞勺之年:十三至十五岁。
9、志学:十五岁。
10、舞象之年:十五至二十岁。
11、弱冠:二十岁。
12、而立之年:三十岁。
古代女子及笄是几岁
及笄,汉语词语。
又叫“既笄”。
指古代汉族女子满15周岁结发,用笄贯之,因称女子满15周岁为及笄。
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,如“年已及笄”。
《礼记·内则》“女子……十颤厅有五年而笄”。
“笄”,谓结发而用笄贯之,郑玄注:“谓应年许嫁者。
女子许嫁,笄而字之,其未许嫁,二十则笄。
”笄,发簪。
后因称女子年满十五为及笄。
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。
《仪礼·士昏礼》:女子许嫁,笄而醴之,称字。
《旧唐书·后妃传下·女学士尚宫宋氏》:“﹝庭芬﹞生五女,皆聪惠……年未及笄,皆能属文。
”
明 汤显祖《牡丹亭.第一○出》:年已及笄,不得早成佳配。
明 朱鼎 《玉镜台记·议婚》:“ 润玉 年已及笄,要觅一婿,斧柯之任,相属何如?”
明 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:论年纪虽则一十四岁,身材长成,倒象十六七岁及笄的模样。
清 吴敬梓《儒林外史》第十回:“鲁老先生有个令爱,年方及笄。
”
清 和邦额《夜谭随录·吴喆》:“女年甫及笄,有容色。
”
古语年龄
及笄仪式
总角:幼年的儿童,头发上绾成小髻髻。
《礼记·内则》“拂髻,总角。
”郑玄注:“总角,收发结之。
”又有“总角之宴,言笑晏晏。
”后来就称儿童的幼年时代为“总角”。
陶潜《荣木》诗序:“总角闻道,白首无成。
”这里的“白首”代称老年。
垂髫:也指儿童幼年。
古时儿童未成年时,不戴帽子,头发下垂,所以“垂髫”代称儿童的幼年。
陶潜《桃花源记》:“黄发垂髫,并怡然自乐。
”这里的“黄发”也代称老年。
豆蔻:是指女孩的年龄段(十三四岁),文学作品中的豆蔻:诗文中常用以比喻少女。
为十三四岁的少女,一如豆蔻的含苞待放,这个比喻十分确切生动。
及笄:古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“及笄”,也称“笄年”。
笄是簪子,及笄,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,《仪礼·土昏礼》:“女子许嫁,笄而醴之,称字。
”《礼记·内则》:“女子许嫁,……十有五年而笄。
”则又指凳明出嫁的年龄。
《聊斋志异·胭脂》:“东昌卞氏,业牛医者,有女,小字胭脂,……以故及笄未字。
”蔡东藩 《清史演义》第一回:“老者便对布库里雍顺道:‘小女伯哩年将及笄,如蒙不弃,愿附姻好。
’”
束发: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,因用为指代成童:“余自束发读书轩中”(归有光《项脊轩志》)。
束发一般15岁左右,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。
《大戴礼枣洞告记·保傅》:“束发而就大学,学大艺焉,履大节焉。
”
弱冠:古代汉族男子20岁行冠礼。
所以主以“弱冠”代称20岁,弱是年少,冠是戴成年人的帽子,还要举行大礼。
左思《咏友》诗:“弱冠弄柔翰,卓荦观群书。
”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网友提供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(http://www.zengtui.com/)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3933150@qq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作者小仓提供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907991599@qq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cangchou.com/198704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