郑州东区有个地方叫祭城,“祭”这个字在字典上有两个音
一个是“jì”,一个是“zhài”
但是咱郑州祭城人就认准了这个字念“zhà”
在《辞海》中:
“祭”作动词时表示祭祀,本义即向神灵、祖上献上供品,并举行仪式,表示崇敬、祈求保佑。念“jì”;
作名词时指古国名,亦作“(左)祭(右)邑”,姬姓。始封之君为周公之子。原为畿内之地,后东迁,在今河南郑州东北。音训为“zhài“,该地延续三千年读作“zhà”。
根据《祭城镇志》记载,祭城在3000年前是商代、周代诸侯国祭国的国都。商朝时期,一位负责祭祀的官员因忠于商王,便被封赏到今郑州市祭城镇一带建国,因受封者为主管祭祀的官员,国名称为祭(jì)国。
周武王灭商后,建立周朝。西周时期,周成王的叔叔周公因平乱有功,其第五子受封修建祭(jì)伯城。
周平王四十九年(前722),郑国军队攻城。祭((jì)伯城一带的民众在亡国之后,基于怀念故国,准备集体改姓氏为祭(jì)。考虑到祭(jì)有祭祀的意思,后来商议把读音改为祭(zhài)。
春秋时期,祭伯城因为祭(zhài)姓的产生,其读音改为祭(zhài)伯城。此后历史一直沿用这个称谓。
南北朝时期,北方的少数民族纷纷南侵,黄河流域战乱频繁,祭伯城的居民开始迁往他乡。多年后,一些外地的民众来到这里定居。新居民来后,由于口音的不同,使祭(zhài)伯城读音再次发生变化,演变为祭(zhà)伯城,简称为祭(zhà)城。与祭(zhà)字有关的人名、地名随之改变。
新中国成立后,祭(zhà)伯城的叫法不再使用,祭(zhà)城的行政区划先后为祭城区、祭城公社、祭城乡、祭城镇、祭城路街道办。
从传承历史文化角度来分析,“祭” (Zha)字的特殊读音很有意义。
在以前,郑东祭城社区有条祭城路
2015年5月21日,郑州市政府发布了《关于祭城路更名为平安大道的通告》,正式将“祭城路”更名为“平安大道”,由此还引发了一阵风波。
在得知“祭城路”改名的消息后,祭城社区居民朱广义等人把郑州市政府告了。
据河南商报报道,朱广义家世世代代居住在祭城,有据可查的家族史已经有430年。在他的心里,完全不能接受郑州历史最悠久的一个名字给改了,“就好像祖坟被人动了。”,许多祭城社区的居民也纷纷表示改名“不可接受”。
作为郑州市“最有来历”的一个路名,祭城路更名引起了市民的广泛讨论。有媒体网上调查显示,85%以上的人对改名持反对态度。
众多专家学者和郑州市民,都希望能保留住原路名。
河南省社科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所长张新斌作为郑州市地名专家,表示曾参与市政府的讨论,与会专家都反对改名;
郑州大学历史学院**委书记安国楼称,祭城路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,从郑州历史上来讲,如果祭城路没了,郑东新区就成了一个没文化的地方;
郑州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孙子文更是认为,这次改名,违反了《河南省地名管理办法》。
但最终“祭城路”还是更名为了“平安大道”
河南省最高法院认为,几个个人针对地名更改行为提起行政诉讼,固然承载着家族、地方甚至民族的情感自尊,但在《行政诉讼法》所确立的主观诉讼模式之下,又显然属于难以承载之重。不可否认,地名更改的乱象,不仅“损害了地名文化,割断了历史文脉”,也呼唤着地名管理更加法治化。
郑州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处随后做出回应,称改名征求了沿线单位和居民的同意,并称“祭”字辨识率低,改名的目的是方便外来客商,未来将建一个“祭城公园”或“祭城广场”以示纪念。
而郑东新区也表示,将重新把社区内的一条路命名为“祭城路”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网友提供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(http://www.cangchou.com/)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3933150@qq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作者小仓提供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907991599@qq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cangchou.com/172581.html